

【摘要】近年来,中国通过试行免签政策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前来旅游,“中国游”在海外社交平台成为传播热潮。本研究基于情感传播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YouTube上外国博主的中国游视频评论为参照,从观众认知、观众情感及其对互动行为的影响等多角度评估YouTube外国博主中国游视频的传播效果,以期为优化中国文旅产业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游视频 国际传播 传播效果 情感分析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试行免签的国家日渐增多,随着24/72/144/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的不断优化,外国游客“说来就来”正在成为现实。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多达818.6万人次,同比上升48.8%。与此同时,YouTube平台上涌现了大量由短期旅华外国博主创作的“China Travel”视频,播放量动辄数十万至上千万。这些视频以“他者”视角展现出与西方主流媒体叙事迥异的真实中国图景,引发了海外观众的广泛讨论。《新华日报》注意到,“city不city”等热词通过博主“保保熊”的视频火遍海外,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洋气的代名词。
近年来,美西方媒体对中国污蔑打压,负面宣传时有耳闻,国际社会的偏见让中国的形象塑造处于劣势地位。相比主流媒体和长期在华的“洋网红”,短时间内(通常2周至3个月)来华旅游并集中创作中国旅行内容的“短期旅华博主”的视频往往更具说服力和客观性,有望成为打破海外观众刻板印象、展现“真实中国”的新兴力量。
情感传播关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情感要素及其对受众的影响,如情感共鸣、认知与行为反应等,并逐步发展出适用于社交媒体环境的情感传播分析框架。情感分析框架已经在传播学上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对文化旅游内容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运用文本情感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YouTube上中国游视频的观众评论,旨在揭示受众认知焦点与情感倾向,分析高互动评论的传播机制,并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优化文旅国际传播策略的实践性建议,助力构建更专业、有效的国际传播矩阵。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借助Python对YouTube平台上“China Travel”相关的视频进行抽样。在样本收集过程中,我们根据样本选择标准设置搜索条件。具体而言,视频为“China Travel”关键词搜索下呈现的内容,视频观看量超过30万、评论数超过2000,以确保评论量充足并能全面反映观众的情感倾向和讨论主题;博主为外国国籍且无长期在华居住经历,以确保其视频内容体现相对客观的“他者”视角;视频语言以英语为主,视频时长在4分钟以上,发布时间在2024年1月1日之后。最终借助python过滤出28条视频,在人工筛选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视频后,本研究选取了10条代表性视频作为样本。
之后借助Python爬取各视频样本的前1000条评论,共采集评论样本10000条(采集时间为2025年2月5日)。调用pandas库对评论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重复评论,去除无意义数据,排除机器人评论等;调用spaCy库进行分词处理。然后对评论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如词频分析、共词网络分析、情感极性分析(调用Text Blob),并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对评论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三、数据分析
(一)短期旅华博主塑造了观众对“真实中国”的多维认知
1.生活方式、美食与城市景观成为海外观众的认知焦点
认知是信息接收后对人产生影响的第一步,是感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信息在人脑中加工的过程。本研究使用Python调用pandas库对视频评论的核心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词云图显示“China”“people”“video”“Chinese”“city”“go”“very”“country”“good”“love”等词高频出现。这些词汇反映了观众对视频内容的核心关注点,涵盖了外国观众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和城市风貌等方面的感受与评价。
2.旅行体验、文化符号、社会友好与跨文化解读驱动深度讨论
为了进一步探究“China Travel”视频评论揭示的特定主题,本文对视频评论进行共词网络分析。分析发现,外国观众对视频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话题:旅行计划与体验、地域与文化认知、安全与友好、跨文化对比。这些主题反映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游视频更深层次的探讨。
在旅行计划与体验主题下,“visit-China-experience”的关联表明外国观众在讨论中国旅游时,关注的核心是旅行本身的体验感,包括行程规划、游览方式及文化互动等。其中,“visit”作为次级节点又与“video”“place”“time”等词紧密关联,表明了外国观众在观看中国游视频时,尤其关注博主的时间安排、游览景点及其他旅行细节。这些信息不仅帮助观众细化对中国旅游的具体认知,还为他们自身的旅行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在地域与文化认知主题下,“culture-food-city”的关联展示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与城市风貌的热烈讨论,说明外国观众在讨论中国游时常常将文化、饮食和城市作为整体形象的一部分。这表明,观众并不仅仅关注某一方面,而是将历史文化、地域美食与城市风貌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中国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维度。
在安全与友好主题下,观众的讨论则更加多元。例如“Chinese-people”的节点连接路线表明外国观众比较关注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包括社区氛围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people-friendly”的连接进一步说明,观众的讨论重点在于中国人与外国游客的互动方式,而且许多观众在观看视频后形成了中国人普遍热情友善的认知。
在跨文化对比主题下亿赢配资网,“western-China-real”的节点连接路线说明了外国观众在讨论中国旅游时常常用跨文化比较视角,“western”与“China”的连接表明观众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讨论的趋势,而“real-China”和“western-medium”相关的对比性表述在评论中频繁出现,反映了观众通过旅游体验对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重新评估的过程。这一主题凸显了旅游视频是一种影响文化认知的重要媒介,而旅游体验能够让观众直观地了解真实的中国。
(二)观众评论由正面情感主导,并依附于“中国游”的四大主题
1.跨文化惊喜激发显著的正面情感
情感在跨文化传播效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认知效果的反映,又是行为效果的直接动因,是新媒体时代中国游视频海外传播效果中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使用Python调用Text Blob对YouTube视频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Text Blob提供的极性评分能对过滤后的评论文本进行极性分析,极性评分的取值范围为[-1,1]。将评论的情感得分绘制成直方图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观众的情感倾向,将0设为阈值,0左边为负面评论,右边为正面评论。
数据结果显示,视频评论由正面情感主导,共4739条,占总体的68.55%,情感得分集中在0.25至0.6的区间。典型评论如“旅游开阔你的眼界。这是一条很好的视频!”(@Hystericall)、“中国人非常友好。中国很大,治安也很好。有许多壮观的景点。我每年都去那里,每次中国都给我惊喜。”(@sweetburger8039),这些评论反映了外国观众对博主视频制作的高度评价,对中国旅游视频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旅游文化和景点的赞美。中性情感次之,共1441条,占总体的20.84%,如“你好Josie,请问你使用或推荐哪个VPN?”(@thanhlu3667),中性评论大部分是对博主旅游体验的客观描述或对中国旅游细节的相关询问。从整体来看,情感得分的峰值出现在0值附近,说明了许多评论情感倾向并不是非常强烈,大部分网友能平和客观地评价中国旅游视频。另外,负面情感呈长尾分布,占总体评论的10.6%,如“等两个半小时才上菜真是太疯狂了。”(@dragonzord6615),情感得分集中于-0.25至0的区间,极端负面情绪较少,表明负面情绪大多源于具体体验问题,并非对中国旅游的整体否定。总体而言,大部分YouTube观众对中国旅游持有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证实了外国博主发布的中国旅游视频在YouTube的吸引力和情感传播效果。
2.评论的主题内容催化深度情感卷入
情感传播理论强调,受众的情感反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嵌入于特定的信息内容和认知框架之中。研究发现,“great”(棒)、“amazing”(惊喜)、“beautiful”(美丽)、“enjoy”(享受)和“friendly”(友好)等情感关键词构成了外国观众认知中国的情感坐标系。通过分析前文确立的四大主题下的评论文本发现,观众的正面情感并非单纯的情绪渲染,而是依附于特定的话题内容,这种“主题化的情感卷入”是传播效果深入的关键。
在旅行计划与体验主题上,中国的旅游便利措施广受好评,观众普遍流露出了赞许、喜爱、认可等情感。例如,@MiguelDunce-sd8m的评论“中国真的很棒。我推荐大家利用144小时免签证的机会访华。”显示出中国旅游政策对观众旅游决策的积极推动作用。观众用“great”这个正面情感词汇表达了对中国旅游政策带来的便捷体验的认可,并呼吁其他游客积极利用这一机遇。
在地域与文化认知主题上,外国观众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流露出了好奇、惊叹、欣赏等情感。例如,(@resource5371)“四川省!!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城市!!人们看起来很放松和快乐!!”该评论对四川省城市风貌和民众状态的描述,表明观众在观看视频后,对中国某一具体地域的文化多样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联想。
在安全与友好主题上,正面积极的情感主要聚焦于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和人们热情友好的方面,让外国观众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温暖,流露出愉悦、享受等情感。例如,@davidbarman221的评论:“中国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虽然有一点语言障碍,但人们很友好而且乐于助人。”从该评论可以看出观众对中国的旅游安全性和社会互动氛围表达了正面的情感。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因素,不可避免会遇到沟通困难等阻碍,但当地居民展现的友好态度慰藉了许多外国游客。
在跨文化对比主题上,许多观众表达了对了解到真实中国的惊喜之感和对博主的感激之情。例如,@pencil-yh2zc的评论:“你太棒了。谢谢你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该评论表达了对视频内容的赞赏,并对博主向其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表达了感谢。这种情感体验表明,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博主通过分享自己中国游的真实体验,增加了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影响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认知,有效打破了部分观众对中国的固有偏见,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与认同。
(三)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话语博弈,协同增强视频传播效果
评论区的互动行为(如点赞、回复)是衡量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指标。然而,情感态度如何具体驱动观众参与互动,其内在机制仍需细致考察。为此,本文从批判的角度定性分析视频评论,聚焦于互动程度较高的样本,揭示正负两极的情感态度如何刺激观众参与互动。
1.反叙事方式引发情感共鸣,观众互动激发涟漪效应
在正面情感态度的评论中点赞数最高的一条评论为@aa1944-k2r的“没有人攻击你,没有人试图从你身上偷东西,没有人侮辱你,没有人欺骗你,没有人试图谋杀你,没有人报警抓你,警察也没有试图逮捕你……每个人都对你很好,警察也试图帮助你,给你搭了很多次便车,请你吃饭。”该评论的情感得分为0.2875,点赞数为23656,回复数为476。从评论叙事方式来看,评论用连续的否定句“没有……没有……”构建反叙事框架,展现了一系列经验事实,如警察的帮助、陌生人善意等,让观众重新思考“中国社会是否真的如某些报道所说的那样”,最终破除部分外国观众对中国社会安全、治安状况等方面的刻板印象。从传播效果来看,该评论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得到了博主的肯定回复,博主的力挺使该评论的传播效果再次扩大,从而引发更多观众的情感共鸣。许多回复均表示赞同该观众的观点,认为“在其他国家旅行很难获得和在中国一样的惊喜体验”,这些评论的发布又引发了更多的正面讨论,例如通过转发、@好友等方式让有关“真实中国”的认知传播给更多观众。由此可见,正面情感通过与评论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评论的影响力像涟漪一样一层层地扩展。
2.争议性话题博弈显效,解码差异催生广泛讨论
负面情感态度的评论中点赞数最高的一条为@CW0123的“Bald从被称为MI6特工到被认为是俄罗斯间谍,但他一直以来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宣传工具。”该评论的情感得分为-0.033,点赞数为19285,回复数为337。这条评论质疑博主作为“政治工具”的身份,批评其视频内容具有刻意宣传中国的目的,并对中国旅游视频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然而与正面评论不同,负面评论的回复差异化较为显著。一部分观众反驳其观点,认为“博主不过是现实中最普通的英国游客”,并呼吁“不要只从英国广播公司了解中国,要亲眼看看”;而也有部分观众认同这条评论的观点,认为博主的言论背后有隐含的政治动机,甚至认为“他只是想安全回家”,暗示博主所呈现的正面中国形象仅仅是为了博取安全回国的机会。根据霍尔的解码理论,受众的解读并非单一的,而是受到各自背景、立场的影响,形成多元的解读路径,从而引发广泛讨论。因此,负面评论虽然也激发了互动,但由于其内容具有一定争议性,因此传播效果呈现出高参与但低共识的特点。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情感分析探究了短期旅华博主中国游视频的传播效果,得到以下结论:
(一)短期旅华博主是中国文旅产业国际传播的重要新生力量
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长期旅华的“洋网红”视频的传播机制,强调其通过持续性内容输出构建的符号互动体系,然而这些“洋网红”容易被海外观众戴上“受中国政府资助”的帽子。与长期旅华的博主相比,无长期在华经历的短期旅华博主在跨文化认知重构中具有独特优势。这些博主能够通过真实性、即时性、体验式的视频内容规避“政治宣传”的质疑,通过将中国形象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从“他者”的视角推动观众认知从“西方媒体构建”向“真实旅游体验”跃迁。
在本研究中,短期旅华博主的中国游视频包含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文化遗产、饮食特色等文化符号,以及博主与街坊的谈话、在旅行中遇到的突发事件等未经修饰的场景符号。这些符号具有较高的索引性,能够在传播过程中直接唤起海外观众对真实性的认同。观众通过解读这些符号的意义,改变了在西方媒体议程设置下对中国的片面认知,逐步构建出对“真实中国”的整体认知框架。在未来的文旅产业国际传播中应重视短期旅华博主的作用,通过签证便利政策等举措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旅游并创作视频,利用其视频“即时体验”的特点增强内容可信度。
(二)主题化情感叙事可显著提高中国游视频传播效果
在本研究的十条中国游视频的观众评论中,正面情感占主导地位,并且中国游视频评论的正面情感并非单纯的情感渲染,而是深度依附于“旅行计划与体验”“地域与文化认知”“安全与友好”“跨文化对比”的具体主题,揭示了观众的情感反馈与视频文化符号的深度关联。因此,未来中国旅游产业的国际传播关键在于通过内容优化来强化正面情感体验,如采用“主题化情感叙事”策略,围绕“地域与文化认知”“安全与友好”等主题设计叙事框架,更精准地触发观众的积极情感,从而增强中国游视频的传播效果。
(三)观众互动需监管,应建立舆情引导与转化机制
情感不仅是观众反馈的核心,更是驱动互动与舆论扩散的关键因素。在本研究中,正面情感通过主题化的叙事框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大量点赞和回复,形成“涟漪效应”,增强传播效果。与之相对的,负面情感则通过具有争议性的内容激发话语博弈,其中观众多元的解读路径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的存在导致争议无法避免,但争议性内容可通过算法推荐扩大传播范围,间接提升中国游视频热度和传播效果。从传播实践来看,正负两种情感共同构成了视频传播的情感动力机制,正面情感通过共鸣机制能够自然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而负面情感虽然也能带来关注度和互动量,但可能加深文化误解。未来的国际传播实践应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对负面评论进行理性引导,将其转化为跨文化对话的契机。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YouTube平台外国博主中国游视频的观众评论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揭示了“China Travel”热点背后的中国游视频的讨论主题、情感体验和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视频评论的讨论主题多元,情感倾向以正面积极的情感为主,基于话题讨论的正面情感体验卷入促进了观众的认知重构,高互动的评论往往通过情感共鸣和话语博弈激发视频传播潜力。总体而言,外国博主的中国游视频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较强的影响力,不仅转变了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也在情感共鸣与互动讨论中增强了传播效果。
然而,当前国际传播环境十分复杂,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认知差异和观点碰撞在所难免。因此,未来的国际传播实践亟须凝聚友华力量,重视短期旅华博主作为新兴传播主体的独特价值,构建更加完善、专业的国际传播矩阵。具体而言,应当在以下方面持续优化:首先,深化视频内容的正面叙事,将中国形象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外国观众对真实中国的多维认知;其次,采用“主题化情感叙事”策略,围绕已验证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核心主题设计内容,提升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最后,探索内容的互动、舆情引导与转化机制,善用评论区的讨论能量,引导观众从认知认同、情感共鸣向实际的旅游意愿和分享行为转化,为文旅产业注入持续活力。通过这些优化措施,外国博主的中国游视频将在文旅产业国际传播和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略)
作者:
刘银娣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谢钰滢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南方传媒研究 2025年第4期总115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亿赢配资网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